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详情

【中国青年报】弘扬工匠精神 创新思政实践

发布时间:2020-12-28 16:16:52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0-12/08/content_rynZmgTR.html?gid=V1QPbWkE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我国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相关会议精神以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遵循“全面服务地方、引领区域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能并重、工学一体、品质就业、助推产业”的办学思路,积极应对新冠疫情、5G技术应用等时代变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工匠文化育人体系与实施路径,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积极营造氛围,努力培养更多德技双馨的大国工匠。

一、案例主题

弘扬工匠精神 创新思政实践

二、育人理念

学校作为以立德树人为已任的先进文化组织,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提炼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实践”的工作特色,融入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而在工匠精神的内涵认知上,亦形成我校的认知体系与观点——“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其中,“无私奉献”,是指工匠精神的社会属性,坚持高职院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讲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指工匠精神的专业属性,代表着对技术的专注与超越,引领着专业领域水准。

三、育人载体与项目

我校富有工匠精神特色的思政实践,坚持党的领导,通过课程、科研、实践、环境等一系列载体予以落地落实。具体上:

表: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模式

(一)课程载体与主要项目

课程为学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第一阵地。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育人体系全过程,从思想政治课、文化素质课、专业课等方面展开:

思想政治理论课。我校积极探讨工学结合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项目:(1)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校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协同机制改革试点,其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要的试点课程。(2)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特色即为“在思修课中强化职业精神教育”,前期收集有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约20G线上大容量资源库,力求讲好工匠故事。

文化素质课。学校注重工匠精神类的文化素养课的培育与开设,现共计10余门,如《中国书画鉴赏》、《汽车文化》等。

专业课课程思政。学校实施“课程思政 100 工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其中《电子商务综合运营》被评为2019 年四川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

(二) 科研载体与主要项目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以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研究与创新工匠文化、教育与推广工匠文明为己任,是四川省首个专业性工匠文化研究智库。社科基地通过发布课题、研讨会等形式,有效带动了四川高校师生工匠精神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实效。

图: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授牌仪式

立项、评选工匠精神相关的课题及课题团队。学校强调以研促教,注重科研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向,其中“工匠精神”是重要的科研方向之一。主要代表性成果有:(1)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工匠精神融入机械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校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协同机制改革试点;(2)学校黄大年科研团队——“大思政格局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科研团队。(3)研究报告—《关于落实产业功能区及园区与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的报告》,受到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市委书记范锐平同志的重要批示。近五年,围绕“工匠精神融入专业群、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40余本,发表技术论文325篇,获得各级各类教研成果494项,共同参与产品技术创新,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

(三)实践载体与主要项目

为推动工匠精神落地落实,学校进一步延展教学链,高度重视实训教学与技能竞赛 “看家宝”、校园工匠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以及技能鉴定培训社会服务,以实践载体涵养工匠精神。

表:工匠精神涵养的实践载体

实训教学与技能竞赛。学校形成以“二产专业为主、三产专业为补充”的办学结构,将工匠精神融入于学生的教学实训和技能竞赛中。承办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省市各行业各类赛事50余场,学生集训队达到45支,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个,二等奖54个,三等奖60个,连续4届成功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师生竞赛综合成绩排名四川第一。在2020年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校企共同探索,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建设实训体系,建立“双导师”团队,构建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创新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互联网+现代学徒制”模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之路。

图:轨道交通学院学生实训场景

学生工匠文化活动。学校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将工匠精神融入于党课、团课、班会、学生社团以及其它校园活动中,充实“第二课堂”,逐步形成校园工匠文化标志性项目为:每年定期开展的“科技文化艺术节”。该项目围绕“无私奉献弘扬工匠精神,锐意进取彰显时代风貌”等主题进行。其中,“技能创新”主题活动版块充分结合了各专业的特色,包括:电拖技能大赛(照明、电拖)、计算机(新媒体)技能大赛、“趣味说车”——汽车整车营销、零部件、发动机专业介绍、“花式点钞”大赛、指尖上的快乐——变废为宝DIY等,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人生理想、推动工匠精神传承传播。

图: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比赛现场及部分作品

社会培训与国际交流。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技能鉴定培训工作中传播与培养工匠精神、励练升华“双师型”教师队伍。近五年,学校已与10余个重点产业园区达成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协议,面向企事业单位职工、复转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开展技能培训、SYB创业、道路运输等开展培训,社会服务人数10余万人次。与中铁二院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合作,举办非洲英语国家综合交通管理官员研修班和“一带一路”国家铁路规划建设管理官员研修班,来自3个大洲、13个国家共80名轨道交通领域高级官员参观学习,推动中国工匠精神、中国故事在“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推广。

图:向“一带一路”国家讲述中国工匠故事--非洲英语国家综合交通管理官员研修班

(四)校园文化载体与主要项目

学校校训与大学精神。学校提炼出“朝乾夕惕、孜孜求技”的大学校训。“朝乾夕惕”,代表着新时代青年学子时刻警醒、勤勉作为;“孜孜求技”,展示对精湛技术、对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理想的追求。

物质环境设计。目前建成的标志性的项目有:(1)学校展览厅。展现学校的发展历程、在技能人才培养、工匠文化科学研究、工匠技能社会培训等方面的成绩;(2)“鲁班广场”。位于学校校园的中心地带,取名“鲁班广场”,辅之以“鲁班锁”形象雕塑、“新老四大发明”地面浮雕、机械机器模型等,营造出浓郁的工匠文化氛围。(3)楼宇名称、道路名称。对学校主要楼宇和道路进行命名,“大师路”、“匠士路”、 “竞技楼”等,与工匠精神高度吻合。(4)优秀企业、校友、师生宣传。

图:鲁班广场-鲁班锁雕塑

宣传阵地。学校每年出台《宣传工作要点》,其中有专门版块“切实抓好校园工匠文化建设工作”。校园宣传每月一主题,全面推进校园全媒体发展,努力使宣传片、讲座、论坛和校园网、印刷品、报刊、宣传栏等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工匠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坚强思想文化阵地,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综上,我校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实践,坚持了党建引领,主要通过“课程载体、科研载体、实践载体、校园文化载体”来实现。四大载体在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统领下,各自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有精心设计选择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育人实践的过程,集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过程于一身,将育人的主体、客体、环境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合力,成为我校思政实践的鲜明特色。

四、 育人体制机制

工匠精神融入我校思政实践,主要是通过“组织与领导机制、调研与反馈机制、监督与实施机制、评价与保障机制”四大保障予以实现。

【案例分析】

一、育人成效

基于项目的科学规划、有序开展,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育人实效。学生成长体系逐渐成型,“德技双馨、综合素质高”成为学生名片。学生连续4届成功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4人获得“全国技能能手”等荣誉称号,技能竞赛综合成绩排名全省第一;3个社团获得国家、省市社团竞赛奖项,其中国家级团体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省级团体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市级团体三等奖1个;多名学生获得四川省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仅2020年便达到12人;在首批502名“成都工匠”中,通过学校培养或培训的成都工匠达60名,占总人数约12%;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我校3名青年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排名四川高校第一;2020年疫情期间,我校学生奋勇争先,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师生团队深入郫都区当地企业,帮扶口罩企业积极实现复工复产,我校优秀毕业生龚锐同学更是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育人工作满意度测评不断提升,近年来,学生满意度由90.2%提高到94.3%,同行评价由91.4%提高到96.3%,社会满意度由91.7%提升到96.5%。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第十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

图:我校部分荣誉、优秀学生部分荣誉

二、育人亮点与启示

(1)育人理念的务实:结合高职思政工作的重点开展

本项目立足于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结合学校实际,强调将新时期工匠精神的涵养作为学校思政工作的突破口与特色,体现出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方向,有助于彰显高职思政的时代性、提高高职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2)育人资源的丰富:积极整合工匠精神各类资源

本项目在育人资源上,既有思政的共性资源,同时也包含工匠精神的个性资源,包括:国内外工匠精神资源、四川工匠精神资源、学校工匠精神资源等。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力图讲好“工匠故事”,高大上的理念得以精准化落地,实现思政的目的。

(3)育人模式的创新:构建工匠精神三全育人模式

本项目在育人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工作模式。主体方面力图突破学校育人的单主体,强调政府、行业、企业、家庭、社会等“六元”育人主体的融入,注意激发每类主体的育人积极性。政府主体上主要强调政府的政策保障;行业企业主体上则发挥行业政策、行业企业精神、企业导师等的示范帮扶作用;家庭主体注重家风教育,敦促工匠精神的养成;社会主体则主要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即便学校主体,也注重发挥各门课教师、学工队伍、优秀学生、学生社团等的协同发力。在载体方面,突破课程教学载体,延展至科研、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

(4)育人评价的精准: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本项目在育人评价指标体系上,考虑了各个二级单位育人的体制机制、重点工作项目、育人的实施过程、育人的效果,并且鼓励创新,对做出有创新性贡献的特色亮点工作给予相应加分分值。这样,既有过程考核、又有结果考核,实现了考核体系的完整、精准,能够保障各个二级单位“工匠精神融入思政工作”实践有积极性、有创造性、有可持续性。


最近更新

【技能中国】

2023-12-22